发布时间:2025-06-13 点此:20次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主流媒体战略合作伙伴文汇报社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承办的
第六季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再度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灵感与才华的璀璨舞台。本次大赛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分为原创短诗赛道和AI创作短诗赛道,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552所高校学子参与,总投稿量达到11432首。49名初评评委、20名复评评委、19位终评评委层层筛选决出获奖作品。推选过程全程匿名,经过升级的赛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评审公正。最终,60首原创作品从万余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特等和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
本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鼓励参赛者展现巧妙构思、真挚情感、清新诗意与精炼文字,追求作品的先锋性、感染力及思想深度。收集到的稿件中,关键词梳理揭示了丰富多元的主题脉络:既有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切怀念,对亲人温暖记忆的悠长追忆,也有对新中国辉煌历程的热烈颂扬,对新时代蓬勃朝气的满怀期待。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旋律和谐,完美契合了大赛主题,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才华与时代情怀。
我笔即刀槊,我血荐轩辕。如磐风雨动地,沉醉亦难眠。便把长宵愁思,付与狂人日记,鹃泪足成篇。要治国民病,猛药破冥顽。
莫彷徨,须呐喊,对苍天。我憎野草装饰,地火定将燃。烧尽六朝绮梦,幻作千秋孤冢,重铸太平年。为我研朱墨,尚可画春山。
少年何所有,一片玉壶冰。中年怀抱,更将劳事损吾形。进不能图富贵,退则宜耽诗酒,赖此破愁城。狎鸥与盟鹤,吟啸涤尘清。庭前草,映阶碧,入帘青。一觞一咏,万象更与寄幽情。可以高歌痛饮,可以浅吟低唱,可以赋云停。养我浩然气,时作不平鸣。
自创办以来,短诗大赛始终坚持海选、初评、复评和终评等四级评审制度。不仅评审流程严谨,众多专业人士的加盟更是保证了大赛评审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本届短诗大赛新诗终评评委邀请到于坚、陈先发、臧棣、蓝蓝、李少君、胡晓明、胡弦、何言宏、李雪林、肖水、彭敏等多位诗人学者参与。旧体诗词终评评委则邀请到林峰、周清印、高昌、刘庆霖、张存寿、何江、杭中华、郦波、徐晋如等诗词名家。
九时一刻,听铃声重读,半开音节。公式诸元消未尽,选项暂停涂抹。笔管回旋,纸团偏转,桌椅归排列。留谁值日,擦除记忆余屑。 前路足迹差分,目光特指,万籁相干涉。楼外荧屏频闪处,播报新闻终结。镜片凝华,表针投影,恍惚车将发。拭窗遥望,街灯次第明灭。
“题材别开生面,表达雅俗共赏,守传统形式之正,创当代内容之新。该词自觉摈弃无病,精心截取大学校园下晚自习这一特定情境,折射时代风貌,富于生活气息。对通常过滥式抒情进行了适度克制,纯用白描,细节描写真切入微,叙事娓娓道来而又有质感。”
“这是致敬父亲又心怀愧疚的一首诗。诗歌以简洁克制的语言,描述了艰难谋生的父亲的生存图景,电焊工、铲车师傅、出租车司机.……,开篇的职业罗列呈现了底层劳动者辗转求生的轨迹,搬运工成为最终锚定的身份符号,钢铁、粮袋、啤酒构成的搬运史,恰似一部时代发展史。”
“《百变父亲》是一首饱含深情的短诗,其以极简笔法勾勒父亲形象,却蕴藏着相当深厚的情感张力与社会内涵。诗人以工种更迭为线索,描摹父亲一生的劳动轨迹,从电焊工、铲车师傅、出租车司机和厨师,直至搬运工,层层递进,塑造出一个虽有“百变”却又始终如一地承当责任的父亲形象。在此背后,也隐含着诗人对劳动者命运的深切体认,《百变父亲》亦是对劳动者的致敬与赞歌。”
“应届毕业生怎样进入社会?这首诗写出了正在一代人身上发生的事。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剩下的蔬菜,身上浪漫的印迹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都无人理会。虽然他对自己又进行了一次加工,但仍然没人试图咀嚼它,而把自己剁碎的烹饪操作,则变成了五味杂陈的命运搅拌。”
“‘集市’对应着现实的低谷,里面充满了功利的计算。最可贵的,诗人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仍在积极面对人生的窘境。‘把自己搅成更好吃的形状’,甚至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以便让自己的眼泪看上去很‘新鲜’。从表达的审美效果上看,诗人对现实状况的揭示是深刻的;另一方面,虽然遭遇挫折,诗人也没有自暴自弃,仍积极于自我的疗愈。技艺方面,这首诗对诗歌情绪的控制是成熟的,对诗的视角的把握也很老道。”
“《雨伞》这首诗通过雨伞的象征,探讨了生活的无常、疲惫与对存在意义的反思。诗中的‘风从不会在意它吹向哪里’深刻地指出,生活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常常无法控制或理解自己的方向。整体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情感沉静中带有思辨,触动人心。”
“这首诗用语简洁、清丽,有歌的韵致,一些词句令人想到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新诗史上不乏写片刻之思的作品,虽然在这首诗中那种哲思只是倏忽滑过,轻举轻放,甚至不曾着陆,但随后漾起的情绪涟漪也许更贴近于人之心灵的本来状态,也更令人舒适。”
“这篇作品不堆砌,不斧凿,不矫情,气格高远,自出意境,颇有丈夫气。上阕以‘南屏望远’一笔振起,把小小陶然亭写出浩渺湖山之大气象。‘叠’字之云山相依,‘拂’字之风春骀荡,‘飞’字之絮片迷茫,亦均稳健而精当,隐见锤炼之功力。下阕怀古述今,巧妙关涉史事,直质天然,洗炼恰切。‘风雨流年如此树,郁郁又添新叶’这两句俯仰今古,气象苍茫,平淡处深寓波折,笔者尤为喜爱。结句‘一尊携酒,陶然亭上明月’委婉深幽,刚健警策,亦超然蕴含不言之喻。”
我笔即刀槊,我血荐轩辕。如磐风雨动地,沉醉亦难眠。便把长宵愁思,付与狂人日记,鹃泪足成篇。要治国民病,猛药破冥顽。
莫彷徨,须呐喊,对苍天。我憎野草装饰,地火定将燃。烧尽六朝绮梦,幻作千秋孤冢,重铸太平年。为我研朱墨,尚可画春山。
本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别出心裁,开辟了“AI+原创”的创新赛道,旨在鼓励原创作品的同时,探索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结合的新可能。这一赛道要求参赛者不仅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工具创作诗歌,还需展现其互动过程及与人类创意的融合。参赛者需通过巧妙设计提示,引导大模型生成诗歌内容,并进行多轮交互,通过不断修改和优化,提升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收获积极反响,共同指向文学与科技跨界合作的新前景、新方向。
本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携手文汇报社作为主流媒体战略合作伙伴,并结盟新浪微博作为展示平台,构建起强大的矩阵传播网络。大赛创新性设置直播入围作品机制,在广泛征集稿件的同时,组委会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小红书账号“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联合会”,精心筛选并发布部分入围佳作,这一举措不仅实时展现了优秀参赛作品,更有效扩大了大赛的影响力,实现了作品传播与赛事实效的双重飞跃,引领诗歌之美跨越屏幕,深入人心,获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全球四大洲、十数个国家、一千五百多所高校的青年朋友因诗结缘,跨越时空,共襄盛会。
《百变父亲》是我以父亲曾从事的诸多职业为创作起点,以他的奋斗历程和我的歉疚为创作内容所完成的一首短诗。对于工作,父亲是“善变”的,他的变是一次次尝试、探索、挣扎,是反复试错后的不甘与无奈。
写下这首诗时,我刚结束一段不那么顺利的实习,面对未来也十分迷茫,这首诗记录了我最真实的情感,记录了一段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时光。我想,此次获奖我最大的收获也许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言志”,文学创作需要灌注真挚的情感,这也鼓励我在未来以更大的勇气去感受、去经历。我相信那些悠闲的、沉默的、雀跃的、焦虑的时光都会成为我文学之路上有趣的风景,指引着我慢慢向前走去。
十年前的2015年,本科新生的我就被第二届全球华语短诗大赛所鼓舞,十年来我的写作持续着,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也依然常青,在这个急遽变动的时代里,为文学者有“恒心”,是一份隐秘但坚牢的幸福。再次感谢!
相关推荐